從匯改以來經濟成長與人民幣匯率的關係來看,我國GDP成長與人民幣匯率呈現較為明顯的相關性(並連續1至2季處於領先地位)。例如,從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,中國GDP成長幅度小幅回升,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在2017年持續升值。自COVID-19以來,中國經濟復甦速度快於全球2020年下半年,人民幣匯率也一路升值。

同時,人民幣兌美元雙邊匯率也受到美國經濟成長的影響。 2015年至2019年,由於中國長期潛在成長率下降,中美經濟成長差距從5個百分點逐漸縮小至3個百分點左右,人民幣匯率整體走低兌美元也維持貶值趨勢。隨著COVID-19的爆發,中美之間的GDP差距再次拉大。 2020年,中國GDP年增2.2%,美國GDP年減3.4%。差距擴大至5.6個百分點,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持續升值。

2021年至2022年,由於COVID-19對全球供應鏈造成極大破壞,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。美國等西方主要國家的「全球供給、本地需求」模式決定了,在貨幣政策刺激下,本地需求大幅增加,而全球供給卻受到損害,導致通膨上升。但中國「供給靠本地、需求靠國際」的基本原則,導致以內需為主的CPI處於較低水準。外部影響較強的PPI雖然一路上漲,但向內傳導並不順暢,因此整體通膨較為溫和。

此外,還有幾個不確定因素:第一,奧米克洪病毒可能對經濟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,或者COVID-19變異正在朝著更不利的方向發展;二是勞動市場短缺問題能否迅速緩解,人們參與勞動力的意願能否盡快恢復,勞動力價格和通膨的螺旋式上漲會持續多久;第三,房價等主要通膨項目能否逐步回落。